专访 | 孙华锋:改造一座梦想中的“窑洞里的家”

导读:专访 | 孙华锋:改造一座梦想中的“窑洞里的家”...

专访 | 孙华锋

Active House Dialogue

  2020年底,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播出了一期名为《窑洞里的家》的节目。与往期节目不同的是,该期节目的改造对象不是普通住宅,而是一座靠崖窑洞。

  设计师孙华锋通过改造一座三口窑洞,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打造了一座梦想中的“窑洞里的家”。

  2021年3月16日,Active House对设计师孙华锋进行了专访(以下简称为S)。

  孙华锋 高级室内建筑师 | 室内设计硕士

  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特邀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副理事长

  鼎合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总监

  美国室内设计 INTERIOR DESIGN 名人堂正式成员

  洛阳理工学院 客座教授

  郑州轻工业大学 硕士生导师

  Part 1

  “窑洞里的家”设计思考

  0 1

  场 地

  Q:“窑洞里的家” 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岔里古村。在项目踏勘的过程中,场地现状对您有哪些触动?有哪些建筑元素、场地问题激发了您的思考?

  S:我们去拍《梦想改造家》节目的时候,当地政府一共提供了三处选点。岔里古村之所以吸引我们,一是因为当地的窑洞式建筑,二是当地环境的触动。窑洞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但现在全中国几乎大多数窑洞建筑都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废弃了着实可惜。窑洞本身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当地的窑洞建筑也有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如果能在当代赋予新的活力,是一种非常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尝试。

  因此当我来到岔里古村的时候,起初是怀着改造窑洞建筑这种特殊建筑类型的心愿的。但在踏勘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当地的风景让我非常感动。当时正好是春天,村子西面的山上开满了桐树花,一片漫山遍野的粉色喷薄而出,十分壮观。破败的窑洞和春天的生命力形成了强烈对比,将夯土质感衬托得非常唯美,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岔里古村与城市的距离仅有山上山下之隔,城市中的人来到这里也很方便。如果能通过窑洞的改造,保留传统建筑形式,同时又能吸引人群,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里的美,我想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0 2

  类 型

  Q:在您刚才的讲述中着重提到了窑洞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您的设计是如何利用窑洞建筑的优点的?与此同时,窑洞是否有不适合现代生活的不利因素,设计又是如何解决的?

  S:大家都知道窑洞的特性就是冬暖夏凉,另外它的造价低廉,建造快速。但窑洞最大的问题是通风与采光不好。例如到了每年8月份,窑洞内的潮湿状况非常严重,凝在墙上的水珠甚至都能顺着墙往下淌。但窑洞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建筑形式发展到今天,它的优缺点都值得设计师去重新考虑,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适应当代的窑洞建筑解决方案。

  应用当代技术解决窑洞的建筑性能缺陷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我们用新风系统解决通风与除湿问题,用铝合金和中空玻璃门来解决采光问题,引进光纤技术提供主动式光源等等。但最难解决的是如厕问题。这次《梦想改造家》所改造的窑洞是三口窑一个院的形式,所以我们利用两边窑洞向外延伸做了卫浴空间。但是在当地,L型或者U字型的窑院更多,在这种形式中解决卫浴问题就相对要难一些。当然现在有些改造方案会倾向于将卫生间放到窑洞最深处,再通过排气扇将废气经排气孔从窑洞上面排出去。但我认为这种方式仍然有待改进。在《梦想改造家》第二期中(目前播出了第一期),我们借助窑洞门边小侧窗,和卫生间结合实现了通风系统的改造。所以窑洞的多数问题在当代的技术应用下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此时窑洞的优点就能更好地突显出来了。

  0 3

  材 料

  Q:我关注到您在改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了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而玻璃与夯土的导热系数是不同的。这是否改变了传统窑洞应用夯土形成的冬暖夏凉的微气候?在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这一方面,您在改造设计中是如何考虑的?

  S:既然是当代人来改造窑洞,势必要使窑洞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复古、修旧如旧的话,这个活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当代技术完全能优化仅仅利用夯土改善室内微气候的状态。比如说,断桥铝的保温性能远超窑洞老木门数倍,因此我们为了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不一定非要建这么厚的夯土墙才能实现,现代技术的应用反而对窑洞的冬暖夏凉起到了更好的提升作用。我们对于冬暖夏凉的固有认识,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执念,是希望回到传统,却又没有办法真正回到传统的想象和怀旧。当代人和过去的传统之间可能还是需要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不仅是在建筑形式上,生活方式上也同理。

  0 4

  技 术

  Q:在可持续建筑的讨论中,窑洞往往作为被动式建筑的典范,指向了一种尝试低技、低造价的生态策略与价值取向。而现行的各种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则大多是通过主动的技术配给、精确的能耗计算而达到空间性能优化的目的。面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您在设计中是如何平衡传统窑洞的被动式策略,与现代技术的主动式优化的?

  S:主动和被动主要站在不同时代与使用人群的角度来区分。比如窑洞的“被动式”属性,是相对于其他传统建筑类型而言的,而把它放在当代来看,仅仅是被动可能不足以支撑一个足够舒适的环境体验,因此仍然需要主动式的介入。比如说,夏天窑洞里很凉快,甚至不需要空调,但冬天依靠窑洞本身抵御严寒达到的“温暖”,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冬季室温的采暖要求,此时附加一些主动式的采暖便会事半功倍。对于技术的优化会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人居环境的效果。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吸收传统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不应过度强调传统的技术解决手段。传统建筑已经通过世代的努力达到了一个高度,而如果能够将传统智慧与当代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能实现更好、更完善的空间品质。

  Part 2

  建筑与社会的双向介入

  0 1

  建筑与媒体

  Q:《梦想改造家》作为热门的电视节目,反映了建筑实践在大众娱乐的时代可能产生的巨大媒体效应。那么电视节目的录制对传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流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S:《梦想改造家》与一般设计项目最大的不同,是《梦想改造家》给了设计师更大的话语权,设计师完全有主动性来实现对空间的设想。这在现实状态下是十分稀缺的。传统的甲方乙方关系在这个节目中被弱化了,设计师会在了解对方所有的意图后,相对独立、完整地呈现整个过程,不会被不断干扰。

  Q:在参加《梦想改造家》的过程中,您作为设计师的诉求是什么?

  S:我们与《梦想改造家》合作已经有5年时间了,彼此之间已经超越了宣传与被宣传的工作关系,更像是一路同行的伙伴。而我们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初心与目标是相似的。一是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出好的作品,切切实实地改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二是希望通过电视节目与建筑设计的联合,让全中国的人看到设计真的有改变生活的力量,并且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对设计行业抱有更大的尊重;第三点,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宣传中国建筑、民俗中的传统智慧,并且把这种敬畏与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增强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最后,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告诉大家,现代与传统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共性,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与对话,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0 2

  建筑与社会

  Q:在“窑洞里的家”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师同时面对着政府、媒体、村民的不同诉求:政府希望通过民宿试点,达到促进乡村创业的意义;媒体希望通过实践扩大节目的传播效应;村民希望现代技术能作用于自己房屋的改善。您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这些不同诉求的?

  S: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是应该站在村民的角度上想问题。不管怎么说,房子还是在村民手里,村民现在可能是在外面打工,或者将来意识到窑洞的长处后还想回来再住,我们都应该帮助他们实现。因此对设计师来说,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窑洞是第一个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兼顾村民的不同需求,一是村民自己以及家庭使用的需要,二是出租的需要,比如说和政府联合做成民宿的话应该怎么营造空间。这次改造也希望达成这种共赢。从《梦想改造家》里可以看到,改造完成后村民既可以自住,也可以搞活周末经济,租出去作为民宿。

  我们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大家,窑洞式建筑并不是过时的、一无是处的,它们有很大的潜力能被现代生活再利用,再激活。现在全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窑洞基本上都面临着坍塌或者消失的威胁,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缺少资金的注入。村民、政府或者投资方可能并不掌握窑洞再利用的方法,所以通过媒体宣传,显示出窑洞建筑的优点,显示出设计能产生的力量,可以对窑洞的修缮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大家,传统的四合院窑洞也有很多种空间类型,设计师可以用现代的手法来重新来诠释窑洞,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机、新的面貌。

  我们也希望通过政府联合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力量,使古村落旧貌换新颜,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不仅是窑洞,还包括地坑院、四合院等等传统的建筑类型,都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与保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政府盘活乡村经济的积极性,以及改造窑洞使其恢复使用功能的努力与信心。我们知道政府已经帮助当地经济能力稍微好些的村民改造了两个民宿,接下来也会帮助没有经济能力的村民与投资商牵线引资,使村民一方面能从民宿中获得租金收益,另一方面,如果后期运营得好,他们还可以重新回到家乡返聘为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获得工资收入。这对于整个乡村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情。

  0 3

  建筑的社会价值

  Q:面对乡村空心化的现状,您认为民宿是否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改善方式?

  S:我不认为民宿是一个振兴乡村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振兴乡村经济涉及到整体社会架构的改造问题,户口、土地界限、房屋界限,这些矛盾的改善才是根本性的。其实做民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中国有一大半以上的民宿是不赚钱的,更多是靠一种情怀在支撑。经营民宿并不只是经营建筑本身,外围环境对它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像我们在城里买房子会格外重视地段一样,好民宿的首要条件一定是环境,不然没有人会因为哪里随便建了个民宿就去住。另外,我认为现在中国的民宿设计有两个误区。一是一些设计师会把过度强调的修旧如旧美化为“在地性”,二是许多设计师对简约主义的追捧让民宿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气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两年在全中国随处可见的白墙和木作的“北欧风”,热度也在慢慢减退了。

  Q:您是否会关注民宿的后续运营模式及其经营状况?

  S:作为设计师,我们本身非常愿意参与到未来发展的讨论之中,但是目前在整个建筑行业中设计师的话语权是偏弱的。设计师在设计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其实对未来的发展、后续的运营都会有很多的设想,但是愿意和设计师讨论未来发展的业主、投资方或开发商在中国仍然占少数。我们只能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发挥设计的最大预期值。

  0 4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Q:在“窑洞里的家”项目中,我们关注到社会媒体介入了建筑实践,与此同时建筑实践介入了社会治理及提升的过程。这种“双向介入”的状态会对您未来的工作方向产生哪些影响?

  S:未来会更想做一些有实践性意义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创造与改造。比起许多大型公建项目,目前中国对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建筑形式的关注明显不足。建筑作为生活方式的传承,能够体现不同地域的差异化特征,有很大的空间值得设计师去挖掘。另外,未来也会始终关注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联合社会各界,为一线建筑师提供缓冲的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输出成果的渠道,将设计智慧转化为真正改造社会的实践性力量。

  Q:对青年建筑师的发展有哪些建议与期望?

  S:一是在建筑中体现对人的关注,即人文关怀。现在中国无论是建筑师还是室内设计师,在设计手法与水准方面来说并不逊于国际水平,但是我们在如此庞大的建设体量中却很难找到感动人心的、带给人巨大精神力量的场所与空间。不论是人与建筑、社会、环境的关系,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本的讨论,这是建筑的本质。

  二是勇于尝试不同的建筑类型,包括存量建筑更新,微型建筑改造等等,这些方面是社会经济转型在建筑行业会发生的必然现象,年轻的建筑师应该多多在实践项目中锻炼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

家居品牌网提示:本页面内容及观点仅供传递信息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具体行为建议,本网站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芬琳漆加入地球1小时行动,为保护大自然发声 下一篇:环保内墙涂料怎么选?

热点文章

发表评论